冬季蛋雞會進入一段時間的停產或休產期,蛋雞在這一階段大的變化是羽毛不斷增厚,而對于養雞戶來說,除了要做好蛋雞保羽外,適當調整蛋雞的飼料配比,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蛋雞的產蛋率,來看下冬季蛋雞飼料的調整原則吧。在養雞生產過程中,需要不斷對雞飼料進行科學調整,做到飼料的營養成分與機體對季節的需要相一致,大限度地發揮飼料的作用,降低飼養成本,效益提高,并保證雞安全越冬。
1.飼料調整原則:減精增粗
冬季蛋雞的休產時期,其機體對營養物質的需要量大大減少,只需要少部分營養物質,沒有必要再繼續供給產蛋高峰期的高質量飼料了。飼料調整的原則:“減精增粗”,可減少玉米、高粱、瓜干、魚粉、豆餅等精飼料,增加糠麩、地瓜秧面等粗飼料,并喂給部分蔬菜幫葉(如白菜葉、芹菜葉等)和胡蘿卜等青綠塊莖多汁飼料。大體比例掌握在精飼料15%、粗飼料75%、青飼料10%。
2.能量的調整
環境溫度過低時,蛋雞的維持需要、采食量和養分轉化效率等都會發生變化,設計配方時應作相應的調整。成年蛋雞的適宜溫度約在l8℃~25℃,以適宜溫度為標準,環境溫度每降低l℃,雞的平均自由采食量將增加1.5%,同時維持需要也增加1.5%,雖然提高的比例相同,但維持能量需要約占總能量需要的60%~70%,生產需要的能量占30%~40%。這樣總的能量攝入量相對于正常溫度是提高了,那我們是否就可以適當降低能量濃度了呢?答案是否定的。有研究表明,在寒冷環境下生產耗能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增加,加之冬季玉米等能量飼料水分較平時高,更不能降低其用量,所以冬季正確的做法是保持能量不變或略有提高。
3.蛋白質及其它養分調整
在低溫季節,蛋雞的采食量有所提高,也就是說配方不變的情況下,采食的蛋白質、鈣、磷、維生素也相應地提高,在能量能夠滿足蛋雞正常生長和生產的時候,這樣就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費,尤其是飼料中的蛋白質。所以,從成本角度來說,可以相應降低其在配合料中的濃度,蛋白質一般下調0.4個~0.6個百分點為宜。也就是說原來飼料中蛋白質含量為15.8%~16.3%,可以調整到15.4%~15.7%之間,但是為了保證蛋雞的生產性能,其他物質如鈣、磷、維生素等可以保持不變或略有提高。